任何事情都有框架可以引用,我想理財應該也一樣,應該會有一些流派或大家遵循的架構。什麼信封袋理財法啦、333理財法等等的。於是我上網Google了一下,發現有一種被稱之為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也就是「財務自主,提早退休」的概念,在大概瞭解了一下之後,決定用它來做為理財的框架。
FIRE的精髓大致上就是想要存到足夠的錢退休,那請做到以下兩點:
- 簡化生活
- 指數型投資
簡化生活
現代人把生活過得太過物質與複雜了,這導致只要有收入,就會想提高生活品質,支出自然就會增加。換言之,收入增加,生活品質就會提高,支出就變得更高,不斷循環。自然存不到什麼錢,也無法面對未來所發生的任何意外。因此,需要將生活品質進行把控,分清楚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透過「心靈」上的享受來取代「物質」上的享受。自然能獲得更多的快樂,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就像現在流行的「極簡生活」一樣。
錢自然就存得下來
指數型投資
存下來的錢,在FIRE這個理念裡,千萬不要只是存在銀行,因為銀行利息低,抵抗不了通貨膨脹。「建議」將所存下來的錢都放在指數型的金融商品裡,讓錢能夠滾錢,這才能在未來的10至20年內,滾出足夠的退休金。
這邊指的指數型金融商品,可以想像就是傳說中的ETF 0050。這支股票型基金大致上的運作方式,聽說是每段時間會自動幫你挑選出前50名的投資標的物去投資,不會因為某一個公司因為營運不善而賠大錢。因此,除非「景氣」變化過大,不然基本上這擋金融商品應該會慢慢的往上升才對。
實際狀況
要說現代的人把生活過得太複雜,這點我挺贊同的。但要減化物質、減化生活真的不是人可以做的。像是衣櫃裡的衣服,明明過年大掃除的時候已經清掉一批了,只保留還能穿的(大約3~4套),但這才經過兩三個月,衣櫃不知不覺的又滿了起來。因為會想說,在家我想要穿得很輕鬆,工作需要穿著正式一些,多數場合都要預留一到兩套的衣服來應對,所以衣服就又越堆越滿。我也懂得要分清「需要」跟「想要」,但有時候很多需求都介於兩者之間。我猜,這會不會是我在把自己的「想要」合理化所導致的結果。這原來都是心魔搞的鬼。
至於在投資上面,或許我在金錢的運用上會比較保守一些。看多了(炒)股票那大起大落的新聞或事跡,好像沒有一件事情是「穩定」的。就算是風險較底的指數型金融商品好像也一樣。所以我可能會嘗試著30%的錢當作死水存在銀行、30%的錢做定存、40%的錢放到指數型金融商品。
不過在錢的運用部份,只是規劃而已,怎麼說呢?目前收入 = 支出,幾乎存不到錢。我還是先好好的簡化生活吧,等到簡化好我的生活之後,再來增加自己的收入。而且我不是一個人,我是一家子的人,簡化自己的生活很容易,簡化一家人的生活,嗯…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