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求有再求好?這廣告大圖輸出時,真的有審過嗎?

先求有再求好?這廣告大圖輸出時,真的有審過嗎?

前陣子路過家裡附近的藥局都會看到一個巨大的廣告看板,就是任賢齊拿著罐裝的營養品。咦,等等,他是用拿的嗎?被我抓包了吧,看你拿東西的架勢,你是哆啦A夢吧,少冒充任賢齊了。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不是電腦!(咦?我在說小小小)是人都會出包,所以也不是真的要批評廣告商怎麼會把這麼不合理的畫面放上來。畢竟這一看就是P上去的,難免會讓人有不好的聯想,而且也無從考證。

倒是這畫面反而讓我反省了,自己打從離開上班族之後的處事方法,是不是真的正確。好多時候,為了避免對一個問題過於鑽牛角尖,所以很多道理會告訴你「先求有,再求好」。不確定這張廣告是不是有這樣的道理在裡面,但我後期產出的程式或商品多少有這樣的影子存在。

有時候就在想,就是因為「先求有,再求好」的觀念,讓我這樣的案子越來越多,多到你根本來不及「求好」,光是想辦法把他「修好」就疲於奔命了。所以很長一陣子,一直都在思考這樣的道理到底合不合理,直到最近不知道為什麼,有一道光從我頭邊閃過。

有時候會這麼的想要「先求有,再求好」是因為客戶的需求本身也是九彎十八拐、看我七十二變的。如果你力求完美,那最後只會被客戶搞到死。所以很多時候會選擇功能做好,但不要完補,先能動就好,因為最後客戶連這個功能要不要都不知道。( 不誇張,遇過超多次的 )

在歷經幾次來不及「修好」的過程,我發現或許還是努力把客戶的需求確確實實的完成,也就是「求好」。客戶的需求改變,需要另外再拉出來與客戶討論與商量,不可以把自家「品質」拿出來當賭注。

不然最後累的是自己,被流傳品質不好而損失的也是自己。

「先求有,再求好」這個還是用在「大方向」上會比較好。像是創業產品,先有個最精簡的商品出來,能夠測試市場及方向,不需要為了做出一個大家都能感到驚為天人,讓自己的商品拖個五年十年才問世。而這個精簡的商品好歹也要有一定的品質在,不然怕是初次試用的人,連碰都不想碰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