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陣子我有發現,在教育孩子們觀念時,我好像滿愛對我的孩子們講大道理。這不得不讓我想到,男人四十剩一張嘴,看起來我終究還是快要到這個階段了。既然快四十歲了,那我還是趕緊把這張嘴練好,免得到時候四十之後連一張嘴都沒有,那我就真的一無所有了。
其實每次在教育孩子之後,我都在想我到底有什麼資格能夠告訴我的孩子,什麼事該做不該做,又或者是該怎麼做。我吃的鹽確實是比他們吃的飯還多(多到我都快去洗腎了),但是我說的就一定是對的嗎?我的經驗他們能用嗎?我又不是馬雲郭台銘,也不是拜登蔡英文,我是一個跟世俗所說的成功完全沾不上邊的人,有的只是不斷與不斷的失敗的經驗。除了大是大非的道理,我還有什麼可以教我的孩子的。
倖存者偏誤,或許這是唯一能建立我信心的理論。關於倖存者偏誤的解釋,在維基百科裡有個小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亞伯拉罕·沃德教授接受美國海軍的要求,利用他統計方面的知識協助瞭解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機率。沃德教授針對盟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後發現,機翼是整個飛機中最容易遭受攻擊的位置,而發動機是最少被攻擊的位置。因此美國海軍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
有發現什麼嗎?會有這個結論是因為,只有成功回來的飛機才會被觀察並研究。那麼,那些回不來的飛機是哪裡被攻擊到,導致他們無法飛回來呢?不知道,因為只有成功回來的經驗可以被分享。
事實上,最後沃德教授給出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發動機的防護』
這就是倖存者偏誤,只有成功者分享的勵志經驗會被大眾所知道,但其實最重要的經驗恰恰就是那些失敗者的經驗。
因為我失敗得也滿多的,所以我想我應該有滿滿的失敗經驗可以分享給我的孩子。雖然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好,但我能告訴我的孩子,什麼事情最好不要碰。又或許我原本如何的混亂,因為接觸了什麼,至少我可以變得好過一些。
我不知道我能活多久,孩子能聽我嘮叨到幾歲,至少我是到了出社會之後才又一邊接觸社會一邊回憶起長輩們對我提到的這些受用無窮的經驗。這些經驗我想把他整理成一本書,希望能在適當的時間點,提點我的孩子,哪怕只有書中的一句話,只要在對的時間點能夠點化他心中的難題,那就值了。
如果有時光機,這本書我也希望可以寫「給15歲的我」,讓我的人生應該可以少走非常多的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