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有訂閱過于為暢 的電子報,拜讀了《成功的親子旅行,及人生最棒的一個十年》這篇電子報文章後,感觸真的相當的深,裡面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就是:
成功的親子旅行 = 金錢 + 時間 + 體力 + 願意一起玩的心
一般我們都很直觀的認為,想要來一段完美的親子旅行,得要先準備充足的旅費,等待連續假期就可以實現。其實這樣不太正確,親子旅行這檔事真的要即時。
關於「公式」裡提到的,「金錢 + 時間 + 體力 + 願意一起玩的心」,金錢部分,說真的,這些年來一直努力賺錢,錢沒賺到多少,時間也都花在賺錢上面了。終於,靠著積少成多的方式存到一些錢,雖然這些錢沒辦法買房也不能買車,但做為周轉金,可以讓我三、四個月不工作也還活得下去,經濟壓力著實輕鬆不少。自然贏得一些時間能夠思考陪伴孩子這件事。
當然,有了一點錢之後才榨得出時間來思考,這一思考才覺得自己挺傻的。其實一段親子旅行,隨時都可以完成,不一定要死命的賺錢榨時間。
沒有錢,可以選擇較省錢的方式旅行,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家裡附近的景點。沒有時間,那就把旅行的時間縮短,不一定要連假,甚至不一定要假日;平日的晚上也可以來一段像是逛夜市或是附近景點的走馬看花這樣的輕旅行。
旅行嘛,重點不是去哪裡,重點是跟誰去,不是嗎?
公式裡,其實真正重要的反而是「體力」以及孩子「願意一起玩的心」。但我發現我的體力在這幾年來,真的下降的很嚴重。或許是因為少運動,或許是工作性質長久下來都坐在椅子上,釘在電腦前。更重要的是隨著年紀越大,每次跟孩子出門,只要逛一下街,就腰酸腳痛的,孩子只要遇事不順互相吵架、哭鬧時,頭就會不自覺的開始痛起來。
我記得我年輕時喜歡剌激的遊樂園,但現在年紀大了開始喜歡一些有些文化味道的名勝故蹟或大自然的景點。孩子越來越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不像年紀還小的時候,我帶到哪就一起玩到哪,他們感興趣的目的地跟我有開始有些距離了,自然也就不是每次的旅行他們都想跟。
我已經快40歲了,不想再說什麼「早知道」一開始就要更努力注重孩子的陪伴這類的話。
金錢:盡量規劃一些較省錢的行程吧,不開車而盡量做大眾交通工具
時間:沒有什麼工作是真正比家庭還重要的,榨一下吧
體力:維持運動,慢慢回復體力,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不是自己開車,體力也可以少耗一些
孩子的意願:多與孩子一同討論行程,有時大人遷就孩子的行程,有時孩子配合大人的行程
只要想就快點行動吧,別等到真的老到走不動,需要有人在後面推著走的時候才在那後悔莫及。加油吧。
其實我覺得更大的部份是在製作「大人」的回憶。孩子覺得親子旅行好不好,得要等他們長大後才會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