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家裡曾發生一些事,家裡的人就會急著找週遭的人脈幫忙。我很好奇,為什麼爸爸媽媽在發生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是有辦法找到一些管道詢問到一些資源,不要說小時候了,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這也是相當厲害的一件事,我都不見得做得到。如果是我的話,發生了問題不曉得怎麼處理,問Google。需要詢求什麼專業或資源,問Google。其實很少去詢問週遭的人,這該怎麼處理。
現在網路上的資訊非常的多,先不管資訊的真假,只要用心的尋找,總會找到方法的。加上我又是資訊人,所以自然而然的一直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在解決自己的問題。直到現在才發現,當我真的遇到Google解決不了的事的時候,想要找週遭的人幫忙卻也不曉得要找誰。也會想著,如果我就這樣請人家幫忙,人家會不會跟本不甩我。我的父母在緊急的時候可以有管道詢問或求助,那應該是平常的時候就累積起來的好人緣。在網路世代成長外加內向的我,對於人際關係的方向真的經營的不是很好。
我也曾想過,從今天起我要主動幫助別人。小時候,大家的需求都比較簡單,幫助別人可能容易一些,幫忙同學到書店買一些特殊圖案的筆記本啦(他自己出錢,我代買)、放學陪他一起去打球或是哪邊玩啦。長大後,大家的需求都變得太複雜了,想幫忙,感情問題、工作問題、經濟問題,媽的,哪一個是我幫得上忙啦。一起來出來吃個飯,坐在旁邊聆聽你說話,已經是我最大的能耐了。
我在想,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強大的關係。看到需要幫忙的親人朋友,他們真需要的資源我都沒有。強硬的幫上忙的話,基本上我也是被扒了一層皮的狀態了。曾經,我認為,我一定要努力賺錢,錢就是絕對的資源,只要有錢就能幫得上很多人。我實在很想說,「有錢不一定幫助的了別人」這句話。但我沒資格,因為我試著朝著「有錢」的方向努力而無果。再到後來我發現,想要幫助別人,其實你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影響力。
影響力才是真正能吸引人脈的資源。有了人脈,就有機會擁有錢脈或是管道這樣的資源。在有了這些資源之後,這時候再提到來幫助別人的時候,解決問題的效率才會事半功倍。在影響力增加時,會慢慢獲得人脈,接著再多多幫助他人,人脈也會再增加這,接著影響力又再增加,這就像「飛輪效應」一樣,不斷的正向循環。我回頭想想,或許我的父母在以前就在他們週遭的親戚朋友間就透過他們的影響力累積了不少的好人脈吧。
放在商業上應該也是一樣的道理。自己出來接案子之後,常看到好多人為了接觸到更多人,所以努力參與活動,也努力鞠躬哈腰的發著手上的名片。就我觀察,這麼做的效果真的很小很小,畢竟別人要找你合作,當你什麼都不是的時候,這對於對方來說也是一種風險。在想,或許想辦法行銷自己,多創作產出並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做出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之後,這些事就可以化主動為被動了,反而會有很多人主動想來認識你。屆時你還是堅持要發名片的話,至少,這張名片會變得更金貴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