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0 – 一個人一輩子一定要買一間房?誰規定的?

Day 20 - 一個人一輩子一定要買一間房?誰規定的?

記得我在挑戰連續30個工作天寫文章的第十天文章有提到過,我根本買不起房子,但我還是帶著我太太跟孩子去看房子。雖然說是我太太想買,但其實我自己內心也是想買,只是買房這件事,如果把它放在我的人生目標中,應該也會是排到很後面的那種。我的人生目標,其實很抽象,只要能夠輕輕鬆鬆的生活就好,是的,就這樣而已。如果我有一間位於鄉下的房子,那其實也會很加分,但沒有也不會影響,因為能讓我輕輕鬆鬆生活的要素,從來都是取決於「生活方式」的調整與練習罷了。讓我們回到房子的話題吧

現在住的房子地段超好,但…

其實我是個也算很幸運的人,因為我沒買房卻還算是有房子住,而且地段還超好,這是我爸的祖厝。只是…這畢竟不是自己努力來的,加上我們只有房子的所有權並沒有土地所有權,土地還分成公有跟私有。所以每半年除了向國有財產局繳土地租金之外,還要每年向私有地的主人繳交租金,其實也算是一筆不算小的支出。也罷,就算有自己的房子也有房屋或土地稅的問題。

其實單純繳交租金,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問題是私有土地的地主,前兩三年,三不五時的就想要「無償」收回土地,要我們走人,也並不打算針對我們地上的屋子有任何的補嘗。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擁有房子的地上權,而這房子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好幾十年了。據父輩們的消息來源,這應該是可以追溯到日據時代至國民政府來台這段期間的土地利用問題及爭議,並不是很單純。因此常會想說,會不會哪天就突然沒地方可以住了。

一個人一輩子一定要買一間房?誰規定的?

好像華人社會一直有一種「成家立業」的觀念。這觀念就像情人節要送巧克力以及中秋節要烤肉一樣「一切嚨系商人的陰謀啦(台語)」。成家應該是娶妻生子,組織一個家庭。至於這個「家」指的應該跟「房」是不一樣的概念吧。但商人們好像偷換概念,讓大家慢慢認為一個人一輩子一定要買房成家。而這個「房」最後就變成了必需品,變成了人人必備的標的。

說真的,也不是每個都像我一樣,可以住在爸爸媽媽臨時給我們居住的房子裡,我很幸福。但我還有其他的兄弟姊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孩子,硬要平分這些房子的房間,以及父母也需要空間,規劃下來,房間數確實也不夠分。所以對我來說買房這件事勢必還是需要的。

其實大家拼的不就是一個「居住」的空間嗎?除了「買房」,其實還有「租房」的選項。只是要買房還是租房,這個問題也一直是大家爭論不止的一個點。其實我個人覺得,都可以耶。買得起的人就買,「暫時」買不起的人就先租,亦或者租一輩子或許也是一個選項。

或許常會有人說「等到你老了,最好房東還會租給你啦」,所以不可能一輩子都租房子啊。說真的,年紀大了之後,生活容易有很多不方便的事,如果獨居的話,房東就更難點頭了。但其實可以在年輕的時候先租房子,在這段期間先累積資產(錢),等到年紀大了之後,幾個差不多年紀的親朋好友,一同出資買一棟房也是個選擇。再不然,到了年紀之後,直接住進養老院其實也行。(呀,我相信目前在看這篇的人應該跟我一樣,不會排斥養老院吧?或許!?)

我覺得方法或許很多,路也是人走出來的,年輕時只要努力累積資產,年紀大了之後選擇自然會比較多,不要只聽商人的一面之詞,至少,我個人認為目前的房子已經遠遠不值這個房價了。如果是我的話,這個時間點我暫時不考慮買房,如果真的沒地方住,我還是會租房子,接著再想辦法來規劃。千萬不能貸款三、四十年,這分明就是要讓孩子也跟著一起負擔嘛,美其名孩子也能繼承到房子,但這會讓孩子的人生選擇變得更少,如果你的小孩不只一個,大家也都有幫忙繳房貸,那繼承問題可能就更複雜了。總之,只要有規劃好,不要影響孩子的人生就好。

為什麼我還是想買房呢?

上面都說成這樣了,為什麼我還是會想買房呢?一來是我太太的夢想,我想幫他實現。二來是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搬到比較安靜的地區(現在住在市區),現在雖然生活機能方便,但這個環境其實會讓我的心靜不太下來,或許是因為我從小就在郊區生長的關係吧。

最後一個,也是挺重要的因素。就是我想讓孩子知道,曾經有一個看起來不太可能達成的目標,但我還是實現它了。這邊的實現,是指已經買斷了喲,不是仍在貸款中,但已經有房子住的狀態。我常在想,如果能達成的話,除了我能在孩子面前吹虛很久之外,至少可以在孩子的人生中樹立一個好的模範,也就是「不要怕困難或做不到,好好的規畫,踏實的做,總會做到的」。

你看,當時房價高到讓大多數人都想躺平了,爸爸媽媽還是憑著自己的努力買到了

希望我未來可以對我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如果沒有,那…其實也沒關係。

加油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