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都有訂好年度目標,但我很不想動,該怎麼辦?拆解問題!

我每年都有訂好年度目標,但我很不想動,該怎麼辦?拆解問題!

很多人每年的年底都會訂下隔一年的目標,想像著從明年開始,我就要有不一樣的人生。事實上,不要說實現目標了,真正有去執行的人其實少之又少。大部分人之所以很難完成年度目標的原因,不外乎就是計畫趕不上變化,雜事太多,不然就是目標的規模過於龐大,讓人在直覺上敬而遠之,想都不想去動它。

最好的作法就是拆解你的目標,讓你可以逐步無負擔的去完成你的任務。透過累積的方式去實現你的目標。

其實把問題拆解成任務這一點,我早些年就一直都有在做了。但成效其實沒有很好,主要是因為每次將問題拆解成小任務時,我都很隨性,覺得只要把他拆解開來,任務小一點,看起來好像比較能執行了,我就滿足了。等到真的要執行任務時,常常看到任務內容時,還是不禁頓了一下,心想,算了,不太想動。

其實前陣子才知道,在拆解問題時,有一個套框架叫「SMART法則」。SMART分別代表著5個單字:

  • Specific ( 具體的 )
    一眼看到任務描述就可以馬上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要做什麼。
  • Measurable ( 可衡量的 )
    任務內容可以很明確的知道什麼樣才算完成。例如:尋找5項資料並整理成心得文件。如果只是把任務命名為「尋找5項資料」,那很可能你只是把資料找到,就算完成了,對解決問題並無幫助。
  • Attainable ( 可實現的 )
    任務必需確定是可以實現的,像是,有個任務是要你去摘下星星或月亮,這就不太可能。
  • Relevant ( 相關的 )
    任務必需跟問題是有相關性的。
  • Time-based ( 有時限的 )
    最後這點很重要,每個任務一定要押截止日期,否則「人性本惰」。一個什麼時候都可以完成的任務,我應該會優先享受Netflix或 Disney+,再來看有沒有時間來處理這個任務吧。

回到我拆解問題的情境,我每次要執行任務時,看到任務內容就不太想行動,主要是因為任務不夠具體,以及任務是否完成的判定不夠明確,也就是沒有做到任務的「可衡量性」。任務不夠具體時,我只要看到任務內容,我就會覺得「這…好像有點複雜,而且也不曉得怎麼開始」,心中就會開始犯懶不想動,還是先做下一個任務好了。最後就會演變成,總有幾個任務「永遠」會被我乎略。亦或是隨便打發的把他做完,然後再自己的 To Do List上打鉤。畢竟,我也沒有定義好任務的可衡量性嘛。

小結

其實拆解問題這件事,主要就是用來做一些事先準備,好對抗我們薄弱的意志力。只要把問題拆解到我一眼就可以知道這件事該怎麼接著下一步去進行。那我的大腦就會說「簡單啦,趕快動一動,趕快去玩了」,所以就會有行動的動力了。當然,如果拆解的不好,大腦反而會說「呃,這啥,算了,先放著,我先去玩一會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